生命的节拍,在奔跑中回响
2025-10-28
本文转自:山西晚报
晨光微露,黑河还裹着一层薄雾般的睡意,而甘州府城的大街小巷早已被脚步声唤醒。六千余名跑者如春潮涌动,绿色运动服连成一片流动的林海,在古城墙外静静蓄势。枪声未响,心跳先鸣——我虽隔屏而坐,却仿佛听见了大地的脉搏,正随着万千脚步一同震颤。
八点半枪声一响,人群如开闸之水,汹涌向前。我也隔着屏幕守在直播间,看那数字中的盛况——人头攒动,脚步纷沓,指尖在屏幕上微微出汗,心随画面起伏,仿佛掌心也渗出热意。然而,我终究是静坐于家中。这份静,与窗外的动,形成奇妙的张力。我深知,自己对运动的热爱,从未熄灭,它只是化作了另一种形式,在这动与静之间,寻找着平衡与回响。

我不禁想起自己也曾踏在这条路上,思绪飘回到中学时代。冬天的早晨,学校田径队的负责人高老师每天都带领我们训练,从校门口跑到乌江岔路口,五公里的往返跑,坚持了两年多。那时的奔跑,单纯是为了强健体魄、磨练意志。凛冽的寒风刮在脸上生疼,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,但冲过终点时那种超越自我的畅快感,至今记忆犹新。后来进入师范校园,我的跑道从田径场延伸到了更大的舞台。我在每一届运动会上都参加女子三千米赛跑,选手从最初的20个,逐渐淘汰,每次到终点时就剩下六个人,而我都是那个第六名,没有缺席,也没有进步,但我深知,那份坚持不懈,对得起我自己,对得起班集体,虽然只在班级总分里加一分,但这一分也是对我的意志力的考验。这就是体育锻炼带给我终身难忘的收获——不是奖牌,而是深入骨髓的韧性,也许我从来都不是赛场上的主角,但我从未停止奔跑。
此时直播画面切换到了奥林匹克公园区域的赛道,赛场上是一幅幅动人的画卷。有白发苍苍的老者,步伐虽缓,但目光坚定,每一步都踏出生命的厚度;有正值壮年的跑者,肌肉贲张,呼吸有力,展现着力量与速度之美;有青春洋溢的年轻人,互相鼓励,携手前行;更有许多家庭组合,父母带着孩子,言传身教运动的精神。我看到一对老年夫妇,并肩慢跑,默契无声,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了皱纹,却无法磨灭他们对生活的热爱,他们跑得慢,却比谁都接近胜利的本质。这些面孔,无论年龄,无论性别,都因坚持而闪耀着同样的光芒。这种坚持,不是为了征服别人,而是为了超越昨天的自己,这正是运动最本质的魅力。
望着镜头中那些尽情奔跑的身影,我目不转睛地看着,导播特意捕捉到了一个孩子咬牙前行的画面,看着那张红扑扑的、洋溢着幸福和成就感的小脸,我心中那份因未能亲身参与而产生的遗憾,渐渐被一种更复杂的情绪所取代。是的,我未能带着我的孩子共赴这场家门口的盛宴,少了一段共同的记忆。但此刻,通过屏幕,我同样感受到了全城的脉搏,同样被那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所感染。这场马拉松,如同一面镜子,照见了甘州古城在时代变迁中的活力与开放,也照见了深植于我内心的、对运动永不磨灭的热爱。这份热爱,源于少年时代越野跑中磨砺出的意志,源于运动场上为了集体的一分荣誉而坚持到底的执着。它不曾离开,只是随着年岁增长,或许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。它存在于我鼓励孩子户外活动的每一次催促中,存在于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里,更存在于此刻,我因这场赛事而澎湃的心潮中。
动与静,从来不是对立的两极。奔跑是一种动态的修行,是生命力的张扬;而静观,亦是一种深度的参与,是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沉淀。对于未来的生活,我充满憧憬。我憧憬着,我生活的城市能举办更多这样的活动,让运动的基因更深地融入城市的血脉,让更多的市民,无论老少,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,动起来,活出健康与精彩。我亦憧憬着,下一次,我不再是隔屏相望的静观者,而是能牵着孩子的手,一起踏上赛道,哪怕只是参与最短距离的家庭跑,去亲身体验汗水与欢笑,去共同创造属于我们的“动态”记忆。我要让他知道,人生就像这场马拉松,重要的不是名次,而是沿途的风景、坚持的勇气,以及人与人之间传递的温暖。
画面切换到最后一名跑者跨过终点线,但掌声并未减弱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:马拉松从不只为冠军加冕,它更是一场关于坚持、尊严与热爱的集体见证。这城因奔跑而苏醒,而我也在这份奔腾中,重新听见了自己内心深处那句低语——生命,本该如此热烈地活着。
□徐淑敏